第一条为了加强建筑垃圾管理,促进建筑垃圾综合利用,推进生态文明高地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态废料对环境造成污染防治法》等法律和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建筑垃圾产生、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及其监督管理等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建筑垃圾,是指建筑设计企业、实施工程单位新建、改建、扩建、拆除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管网等,以及居民装饰装修房屋过程中所产生的弃土、弃料及其他固体废弃物。
第四条建筑垃圾处理实行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和谁产生、谁承担处理责任的原则,建立统筹规划、政府主导、属地管理、分类处理、全过程监管的管理工作机制。
第五条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将建筑垃圾管理工作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规划,制定建筑垃圾源头减量措施,建立健全管理协调机制,研究解决建筑垃圾管理中的重大事项,并在财政预算中安排专项经费用在建筑垃圾管理等活动。
第六条市城市管理主管部门负责本市建筑垃圾处理的监督管理工作。
发展改革、公安、财政、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行政、农业农村、市场监管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建筑垃圾管理相关工作。
第七条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建筑垃圾源头减量、综合利用、分类处理等方面的宣传教育和科学普及,增强公众建筑垃圾分类、回收利用、保护高原生态环境的意识。
第八条产生建筑垃圾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承担处置建筑垃圾的责任,并交纳处置费用。
第九条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对建筑垃圾违背法律规定的行为进行劝阻、投诉和举报。
第十条鼓励发展新型建造方式,推广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以及商品房全装修,支持使用可再生、可循环利用的绿色建材和施工周转工具,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将建筑垃圾与生活垃圾、工业固态废料、危险废物等其他固态废料混合堆放、处置。
第十二条实施工程单位应当建立建筑垃圾管理台账,分类收集、贮存和及时清运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混合已分类的建筑垃圾,并将建筑垃圾的产生量与种类、清运时间、处置去向等信息在施工现场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第十三条施工单位理应当编制建筑垃圾处理方案,采取污染防治措施,并向工程所在地县(区)建筑垃圾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四条公共设施、单位零星维修或者临街门店、个人住宅装饰装修、维修等产生的建筑垃圾应当分类并堆放到指定的临时堆放点。
社区、物业等组织负责指定建筑垃圾临时堆放点,并交由取得处置核准文件的运输单位及时清运。
建筑垃圾临时堆放点,应当采取必要的防尘、防渗、防溢等措施,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第十五条从事建筑垃圾运输的单位,应当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条件,并向运输企业所在地的县(区)建筑垃圾主管部门申请核准文件。
县(区)建筑垃圾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二十日内出具审核意见。符合条件的,予以核准;不予核准的,应当说明理由。
第十六条建筑垃圾运输单位在运输过程中应当随车携带建筑垃圾处置核准文件并遵守下列规定:
第十七条建筑垃圾运输过程中造成道路污染的,运输责任人应当自行及时清理;运输责任人不能自行及时清理或者拒不清理的,由县(区)建筑垃圾主管部门组织代为清理,清理费用由运输责任人承担。
第十八条实施工程单位、资源化利用企业应当按照下列规定,优先安排建筑垃圾分类利用:
(一)工程渣土,用于工程自身或者运输至其他工程用于低洼填平、堆山造景、矿坑填埋等需要;
(二)工程泥浆,用于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企业回收生产利用,或者按照规范技术固化处理后用于基坑回填等需要;
(三)工程弃料、拆除弃料、装饰装修垃圾,用于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企业回收生产利用等需要。
第十九条工程施工单位需要使用施工现场的建筑垃圾用于回填的,应当使用符合回填标准的建筑垃圾。
需要使用施工现场外的建筑垃圾回填的,应当在回填施工五个工作日前向施工现场所在地县(区)建筑垃圾主管部门报告回填地点、回填量、建筑垃圾种类和来源等事项。
政府投资的公共建筑、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应当优先设计使用和采购符合标准的建筑垃圾综合利用产品;其他工程项目,鼓励优先设计使用和采购符合标准的建筑垃圾综合利用产品。
第二十一条市城市管理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发展改革、自然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等部门,根据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对建筑垃圾消纳等设施的设置编制专项规划,明确建筑垃圾消纳场所设置布局、规模及建设计划等内容,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向社会公布。
第二十二条建筑垃圾消纳场所,应当符合《建筑垃圾处理技术标准》等相关行业标准要求。设置建筑垃圾消纳场所的企业和个人,应当向消纳场所所在地的县(区)建筑垃圾主管部门申请办理建筑垃圾消纳核准文件。
县(区)建筑垃圾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二十日内出具审核意见。合乎条件的,予以核准;不予核准的,应当说明理由。
第二十四条建筑垃圾消纳场所需要关闭、闲置、拆除的,设置建筑垃圾消纳场所的企业和个人应当提前三个月书面告知所在地建筑垃圾主管部门,并办理关闭、闲置、拆除建筑垃圾消纳场所。
第二十五条市、县(区)建筑垃圾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建筑垃圾处理监督管理信息平台,实现监督管理信息互通共享。
第二十六条市、县(区)建筑垃圾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建筑垃圾全过程管理制度,规范建筑垃圾产生、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行为,推进综合利用,加强建筑垃圾处置设施、场所建设,保障处置安全,防止污染环境。
对建筑垃圾产生单位、运输单位和消纳场所实行联单管理,保证建筑垃圾产生量、运输量与消纳量一致。
第二十七条市、县(区)建筑垃圾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公安、交通运输、自然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生态环境等部门建立执法联动机制,开展建筑垃圾处置监督检查和联合执法,及时有效地发现和查处违法行为。
第二十八条违反本条例规定,建筑垃圾运输单位未经核准擅自处置建筑垃圾的,或者处置超出核准范围的建筑垃圾的,由县(区)建筑垃圾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处5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九条违反本条例规定,建筑垃圾运输单位未保持运输车辆的行驶记录仪及卫星定位等电子装置正常使用的,由县(区)建筑垃圾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处每车次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擅自设立弃置场受纳建筑垃圾的,由县(区)建筑垃圾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对单位处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3000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一条国家工作人员在建筑垃圾管理工作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处分。
第三十二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本条例未规定处罚的行为,有关规定法律、法规已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十三条各经济功能园区管理机构负责本区域内建筑垃圾产生、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及其监督管理等活动,按照本条例的规定履行县(区)人民政府和相关主管部门职责。
下一篇:《北京市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碳排放配额有偿竞价发放和回购管理办法》印发
凡本站注明“来源:环保在线”的全部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环保在线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没有经过本网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保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有关规定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环保在线)的作品,目的是传递更加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犯权利的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别的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环保在线”,本站将依照法律来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联系方式;邮箱: